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
(660303)
人才培养方案
2025年3月
目 录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1
二、入学要求........................................................................................ 1
三、修业年限........................................................................................ 1
四、职业面向........................................................................................ 1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4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9
八、实施保障...................................................................................... 10
九、毕业要求...................................................................................... 14
十、附录.............................................................................................. 15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660303)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通用设备制造行业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职业,能够从事工业机器人及应用系统编程操作、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营销服务等工作的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遵守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礼貌,为人正直,诚实守信。
(2)科学文化素质: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语文、历史、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等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2.身体心理素质
(1)掌握身体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至少 1 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
(2)能正确地看待现实,主动适应现实环境,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
(3)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3.职业素质
(1)掌握与本专业对应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行业规定,掌握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行业文化,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2)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
(3)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4)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有适应本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的基本数字素养。
(5)具备创新精神、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
4.职业能力
(1)掌握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能读懂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的结构安装图和电气原理图,整理工业机器人应用方案的设计思路。
(3)能维护、保养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设备,能排除电气及机械故障。
(4)掌握常用电机与电气控制、PLC 编程指令、气动与液压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
(5)掌握机械拆装与调试技能,具有常用工量具和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
(6)掌握工业机器人示教操作、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维护与保养等技能,具有工业机器人基础操作、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能力或实践能力。
(7)具备工业机器人与外围自动化设备的联机调试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一)公共基础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数学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240 |
2 |
英语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240 |
3 |
语文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240 |
4 |
体育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240 |
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 年版)要求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第二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40 |
6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40 |
7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大纲》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
40 |
8 |
历史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大纲》开设,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两个模块,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80 |
9 |
就业指导 |
了解职业概况和社会需求,把握国家的就业政策及法规,认清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状况和就业形势,调整择业心理,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形成和发展职业角色和生活角色,掌握职业信息,成功就业。 |
40 |
10 |
信息技术 |
使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
80 |
11 |
劳动教育 |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
40 |
12 |
哲学与人生 |
通过哲学与人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40 |
13 |
公共艺术 |
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
120 |
(二)专业(技能)课程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机械制图 |
使学生具备相关中等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有关机械制图技能并符合国家最新标准和引进标准,视图和绘制图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投影和三视图、零件图、装配图等知识。 |
280 |
2 |
电工技术基础 |
1. 掌握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
2. 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3. 能识读电路图并完成简单电路设计与安装,具备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
|
120 |
3 |
机械设备控制技术 |
1. 掌握常用典型数控机床的电气工作原理,能识别常见数控机床电气元件。
2. 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 掌握液压、气压传动基本知识及典型数控机床液压、气压系统的工作原理,能识别常见液压、气压元器件。
|
120 |
4 |
工业机器人概念 |
1. 掌握工业机器人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分类与应用场景;理解坐标系统、运动控制及基本编程概念。
2. 能识别常见机器人类型及应用,具备基础安全操作意识,了解编程调试基本流程。
|
40 |
5 |
«PLC 应用技术 |
1.了解PLC的基本知识。
2.熟悉某种典型PLC的基本指令、步进指令。
3.掌握简单 PLC 系统的编程、安装与调试。
4.了解工业机器人及应用系统的PLC控制原理。
5.熟悉PLC基本调试技术应用。
|
120 |
6 |
«气动与液压
传动
|
1.了解气动与液压系统的基本特点和基 本组成。
2.熟悉常用气动与液压元件的结构、性 能、主要参数。掌握速度控制、方向控制、 顺序控制等基本回路的作用及在工业机器人 中的具体应用。
3.能识读气动与液压系统原理图。
4.熟悉气动与液压系统的连接与调试方法。
|
120 |
7 |
传感器技术应用 |
1. 掌握常见传感器(温度、压力、光电等)基本原理、特性及应用场景。
2. 学习信号检测电路、数据采集与调试方法。
3. 能选型安装基础传感器,理解检测电路连接,具备安全调试能力及典型工业场景应用分析技能。
|
120 |
8 |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及现场编程 |
1.掌握工业机器人现场安全操作规范。
2.熟悉工业机器人基本参数设定。
3.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手动操作。
4.熟悉工业机器人搬运、码垛、涂胶等基本应用的编程与调试。
|
160 |
9 |
UG三维建模 |
1. 掌握三维建模基本命令和灵活运用能力。
2.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设计能力; 使学生掌握三维实体造型、建模、曲面设计、零件装配及运动仿真的能力,为将来的实际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
|
120 |
10 |
多功能机器人基础 |
1. 掌握机器人机械结构、驱动系统、感知模块(如视觉/触觉)及控制逻辑。
2. 学习基础组装、编程(图形化/简易代码)与多任务协同实现。
3. 能完成基础组装与调试,实现简单功能编程,理解人机交互原理,遵守安全规范,具备基础维护能力。
|
80 |
11 |
机器人视觉技术 |
1. 掌握视觉系统组成(相机、镜头、光源)、图像采集与处理基础。
2. 学习目标识别、定位检测及与机器人协同控制流程。
3. 能配置基础视觉硬件,操作检测软件完成简单识别任务,理解视觉-机器人通信逻辑,遵守安全操作规范。
|
120 |
12 |
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 |
1. 掌握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
2. 学习机器人工作站建模、路径规划、程序离线编程及运动仿真验证。
3. 能搭建基础虚拟工作站,完成轨迹模拟与程序调试,理解仿真优化逻辑,具备安全预检能力。
|
120 |
13 |
«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 |
1.熟悉工业机器人及应用系统安装规范。
2.熟悉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各设备使 用规范。
3.熟悉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操作流程。
4.掌握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技术。
|
120 |
14 |
«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 |
1.了解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如焊接、搬运、装配等。
2.了解工业机器人与简单外围设备 I/O 通 信及作业节拍。
3.熟悉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系统操作、编程。
4.强化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
|
120 |
15 |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模型构建 |
1. 学习工作站布局设计、设备选型(机器人/外围设备)、电气气路集成、安全区域规划及数字孪生建模方法。
2. 能使用仿真软件搭建典型工作站模型,优化设备布局与流程逻辑,验证安全规范,具备系统集成初步设计能力。
|
120 |
16 |
«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 |
1.熟悉工业机器人通用安全操作规范。
2.了解工业机器人技术文件。
3.掌握工业机器人本体日常检查的流程。
4.熟悉工业机器人本体定期维护的流程。
5.熟悉工业机器人控制柜常规检查与维 护的要点和流程。
6.能监测工业机器人运行状态。
|
120 |
17 |
普通钳工技能实训 |
正确锉刀、锯弓等工具对工件进行加工,从而得到不同形状和较高表面质量的技能。 |
60 |
备注:«为专业核心课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课程
分类
|
课程名称 |
总
学
时
|
各学期周数、学时分配 |
考核方式 |
1 |
2 |
3 |
4 |
5 |
6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
公共
基础
课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40 |
2 |
|
|
|
|
|
考试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40 |
|
2 |
|
|
|
|
考试 |
哲学与人生 |
40 |
|
|
2 |
|
|
|
考试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40 |
|
|
|
2 |
|
|
考试 |
就业指导 |
40 |
|
|
|
|
2 |
|
考试 |
劳动教育 |
40 |
|
|
|
|
|
2 |
考查 |
语文 |
240 |
2 |
2 |
2 |
2 |
2 |
2 |
考试 |
数学 |
240 |
2 |
2 |
2 |
2 |
2 |
2 |
考试 |
英语 |
240 |
2 |
2 |
2 |
2 |
2 |
2 |
考试 |
体育 |
240 |
2 |
2 |
2 |
2 |
2 |
2 |
考查 |
公共艺术 |
120 |
1 |
1 |
1 |
1 |
1 |
1 |
考查 |
历史 |
80 |
2 |
2 |
|
|
|
|
考试 |
信息技术 |
80 |
2 |
2 |
|
|
|
|
考试 |
小 计 |
1480 |
15 |
15 |
11 |
11 |
11 |
11 |
|
专业技能课 |
机械制图 |
280 |
8 |
6 |
|
|
|
|
考试 |
电工技术基础 |
120 |
6 |
|
|
|
|
|
考试 |
机械设备控制技术 |
120 |
|
6 |
|
|
|
|
考试 |
工业机器人概论 |
40 |
|
2 |
|
|
|
|
考试 |
«PLC应用技术 |
120 |
|
|
6 |
|
|
|
考试 |
«气动与液压传动 |
120 |
|
|
6 |
|
|
|
考试 |
传感器技术应用 |
120 |
|
|
6 |
|
|
|
考试 |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及现场编程 |
160 |
|
|
|
8 |
|
|
考试 |
UG三维建模 |
120 |
|
|
|
6 |
|
|
考试 |
多功能机器人基础 |
80 |
|
|
|
4 |
|
|
考试 |
机器人视觉技术 |
120 |
|
|
|
|
6 |
|
考试 |
工业机器人系统虚拟仿真 |
120 |
|
|
|
|
6 |
|
考试 |
«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 |
120 |
|
|
|
|
6 |
|
考试 |
«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 |
120 |
|
|
|
|
|
6 |
考试 |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模型构建 |
120 |
|
|
|
|
|
6 |
考试 |
«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 |
120 |
|
|
|
|
|
6 |
考试 |
普通钳工技能实训 |
|
|
|
|
|
|
|
考试 |
小 计 |
2000 |
14 |
14 |
18 |
18 |
18 |
18 |
|
顶岗实习 |
3600 |
30 |
30 |
30 |
30 |
30 |
30 |
|
合计 |
7080 |
|
|
|
|
|
|
|
备注: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为6个月,学校将结合专业实际需求及学校资源情况安排在第六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评价参照实习单位鉴定以及学生个人的实习考勤、实习记录、实习报告、实习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成绩及格及以上者评为顶岗实习合格。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专业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应合理,专任教师本科学历90%,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其中“双师型”教师应不低于50%;应有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从行业协会和合作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重点承担实践指导课或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
(二)教学设施
1.校内实训场地建设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校校内实训基地要达到如下要求:
序号 |
实训室名称 |
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名称 |
完成的实训 |
1 |
钳工实训车间 |
台虎钳 |
钳工实训 |
钳工工作台 |
台式钻床 |
划线平板 |
划线方箱 |
落地砂轮机 |
机械分度头 |
配套辅具、工具、量具 |
2 |
CAD/CAM实训室 |
计算机 |
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 |
CAD/CAM软件 |
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软件 |
投影仪 |
3 |
工业机器人实训室 |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 |
工业机器人编程及实操 |
2.校外实训基地
密切与行业或地方制造业企业联系,不断加强与制造业企业间的合作办学,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为与课程教学密切联系的企业生产性实习和学生校外综合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服务。
企业生产性实习企业应具备一定的规模,拥有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领域先进的设备和一流的管理,工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校内课程学习基础上,学生到企业感受现代化企业文化氛围,学习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能在师傅指导下进行工业机器人及应用系统编程操作、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营销服务等工作任务。
校外综合顶岗实习企业应具有和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面向相同或相关联的职业岗位,能提供学生岗位,学生最终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达到职业素养养成、职业能力培养和独立上岗适应性锻炼的目的。
本专业与本地区的机械装备产业园、伊戈尔电气有限公司及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度校企合作。
(三)教学资源与产教融合
教材优先选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备相关习题册获校本教材,便于考察学生掌握程度,数字资源选用智慧职教教学平台上的资源库内容或教师自制的资源包。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共享优化产教资源配置,搭建校内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企业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提升产教融合实效性,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学生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四)教学方法
1.公共基础课
本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贯彻执行颁发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和相关要求,通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求,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技能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生产与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
(五)学习评价
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注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
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运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六)质量管理
教学管理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灵活性,合理调配教师、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教学过程管理,即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的工作顺序,建立相应的方法,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业务管理,即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即按照培养目标和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4.教学监控管理,将教学监控分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过程监控,找出反映教学质量的资料和数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纠正存在问题的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
九、毕业要求
毕业生应修完所有必修课程并合格,取得规定的毕业学分和中级工(或等同中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十、附录
无